奶牛真胃变位诊疗方法研究推广
2009/11/8 13:50:30
奶牛真胃变位诊疗方法研究推广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奶牛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全国各地基本建立起了奶业生产的产业化体系,奶牛业成了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许多农村,一头奶牛致富一个家庭、一个产业托起一方经济。 随着奶牛饲养方式和饲养目标的变化,奶牛真胃变位已成为奶牛生产上的一种多发病,发病率高达3%~5%,如果不加治疗,死淘率几乎为100%。奶牛个体成本巨大,一头奶牛的育成成本近万元,一旦导致死亡会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打击。在不采取恰当、及时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北京市奶牛养殖者每年因此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万元以上。 奶牛真胃变位病因复杂,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复杂的发病机理也导致了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研究准确、高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推广相应的诊疗技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笔者在北京大兴、房山、河北省三河市等地诊疗奶牛真胃变位23例,并对其发性情况进行较深入广泛研究、调查,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汇报如下,供奶牛业同和参考交流。 1 .材料及方法 2005年到2006年,分别在北京大兴、北京房山、北京门头沟、河北三河等地奶牛合作用社,对奶牛真变位的病因学、发病规律、临床诊断方法、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论证,手术治疗真胃变位病牛23例。并就此诊断、治疗技术进行了现场示范推广。 2.结果 2.1导致近年来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近年来,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升高是奶牛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说奶牛真胃变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生产性疾病,这一说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此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基本原因。 一方面,奶牛饲养数量增加必然会导致总发病头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奶牛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本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因为在产奶量提升的过程中,增加精料饲喂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手段;其次,兽医临床诊断水平提高减少了误诊、误淘也是本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客观原因。 2.2 真胃变位的发病原因 2.2.1真(皱)胃弛缓是引发本病的一个基础病因。 精料饲喂量过多,必然会导致真胃负担过重,其结果就会引起真胃的收缩能力和弹性下降,真胃收缩力的下降就可以导致真胃体积变大、弛缓,从而为真胃变位发生提供基础病因。奶牛发生真胃变位后,我们常常发现真位的体积要比正常大1~2倍,这就是真胃收缩无力、弛缓的具体证明。 副料或糟粕料(如啤酒糟、甜菜渣、淀粉渣等)饲喂太多,与精料饲喂过多有相似的作用。另外,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或添加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损伤真胃的功能。例如,用0.25%~0.3%亚硫酸浸泡玉米是生产淀粉的一个工艺步骤,此物质可在胃中转化为硫酸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而使胃功能减退引起弛缓、扩张。 产后低血钙是引起真胃收缩功能减弱的又一个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奶牛分娩后其血钙含水平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只不过绝大多数奶牛产后血钙变化没有超过其正常的生理范围,但低血钙降低胃肠平滑肌兴奋性的作用是毫无疑问题的。 真胃弛缓还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前胃弛缓、消化不良、酮病、产后瘫痪等病均可继发真胃弛缓。 2.2.2 瘤胃弛缓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长期饲喂粗硬难化饲料;长期只喂青贮不喂干草或以玉米秸代替干草;会导致瘤胃蠕动力量下降、体积增大、瘤胃内容物沉积增多。当瘤胃压在移位的真胃上时,真胃就难以在瘤胃的蠕动过程中回缩到原来位。 2.2.3 分娩是引起奶牛真胃变位的直接原因 95%以上的奶牛真胃变位发生于分娩后[1],其中大多发生于产后6周以内,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此本的发生与分娩有直接关系。分娩过程导致此病发生,除过简单的物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分娩过程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郑州中大奶牛 奶牛兽药 人才招聘 疾病防治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