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户的软肋在哪儿?
2010/1/24 11:36:52
回顾04年的奶牛养殖效益,对于奶农来说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很多,但从养殖户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技术上的落后和观念上的滞后而导致奶牛单产水平低、利用年限短、原奶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奶牛生产不同于传统的黄牛养殖,省畜牧兽医总站曲绪仙研究员认为,我国的奶业同汽车业一样,是一个引进来的产业,不但设备、包装材料是引进的,连大部分好牛都是引进的,可以说是整体的、系统的引进,这就需要现代化的装备、技术和让人放心的养殖模式。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时间短,奶牛养殖在几年以前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行业,我国的奶农还是成长中的奶农,有许多奶农还是刚刚接触奶牛饲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缺乏奶牛饲养的技术和经验,奶农还走着传统、粗放的黄牛饲养之路,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普遍比较低,技术的落后、观念的滞后,限制住了奶农养殖效益的提高和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饲管技术落后
1、优质粗饲料不足:奶牛是反刍草食家畜,饲养原则是以粗饲料为主,以精饲料为辅。由于我省优质粗饲料的产量不能满足奶牛生产的需要,在农村不少奶农多是按照养黄牛的方法饲养奶牛,粗饲料是以营养含量低、适口性差的玉米秸秆、麦秸、稻草或去穗玉米青贮为主,奶农为了提高产奶量,就要用过多的精饲料来补足粗饲料营养的短缺,致使精粗比例失衡(精料多、粗料少)、粗纤维少、瘤胃酸度过大,其结果导致产奶量减少、乳脂率下降,瘤胃酸中毒、皱胃移位、肢蹄病、酮病、产后瘫痪等多种代谢病的发生,进一步造成奶牛的淘汰、利用年限缩短、经济效益下降。
2、精饲料搭配不当:奶牛饲料的使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有许多养殖户采取自己拌料,或将厂家生产的配合饲料与自己购入的原料简单混合,所用的精饲料主要由玉米、麸皮,饼粕三大类简单混合而成,其整体水平一直停留在低标准、低质量上,造成蛋白质饲料单一,氨基酸搭配不当,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缺乏,而且有些企业在饲料中添加促乳类激素和抗生素等添加剂,以满足奶农盲目追求产奶量的需求,虽然可在短期内实现产奶量迅速提高,但不可能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而且会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的正常发挥产生许多副作用;同时某些企业为获取高额的利润,利用奶牛繁殖周期长,农户不会整体算账的特点,在生产中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低质原料,甚至霉变原料,以致饲料转化效率低、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低,营养代谢病发病率高,甚至未脱毒棉籽饼饲喂过量造成棉酚中毒等。
3、早配:有的奶牛养殖户急于求成,不顾初配母牛体重,许多奶牛户在后备牛为16-18月龄,甚至还要早一些时候就急于配种,忽略了后备牛的营养,此时初配牛的体重还不到300千克,其后果是初胎往往发生难产,而且其本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造成终身体重不足和产奶量不高。因难产所致的产科疾病将给养牛户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应根据品种确定初配体重(初配体重以350千克-400千克为宜)。奶牛的初配时间应以体重为主要依据。
4、忽视干奶期的保健:奶牛就像一台高负荷运转的机器,一年当中除有2个月的待产干奶期外,其余时间就是产奶,如干乳期不及时保健、调理,一旦分娩,进入下一个泌乳期,产奶量会大大下降,而且对以后的几个胎次都会有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干奶期前一定要做好隐性乳房炎的检查和治疗,并做好干奶期的保健、调理工作。
5、繁殖疾病多:繁殖疾病多,导致母牛不孕、繁殖率低。据报道,造成我国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一是乳房炎,二是繁殖疾病。繁殖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和母牛乏情,这些疾病又都与配种员卫生操作和饲料营养(日粮营养缺乏或不平衡、棉酚中毒等)等人为因素有关。奶牛前3胎繁殖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第一胎,这是由于年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郑州中大奶牛 奶牛兽药 人才招聘 疾病防治
Powered by iwms